《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8)丨“碳平衡、碳循环”下国外城乡融合典型案例分析及中国经验模式探讨
“碳平衡、碳循环”下国外城乡融合典型案例分析及中国经验模式探讨
Analysis of Typical Foreign Case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Under “Carbon Balance and Carbon Cycle” and Discussion of China’s Experience Model
邵继中* 郭文娟 李坤洋 林润泽 罗丹 万文韬
邵继中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博导;IFLA APR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农业大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园林》特约编辑、《园林》青年编委;入选湖北省领军人才计划;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和城市立体更新
郭文娟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李坤洋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 全文刊登于《园林》2023-08期P04-12.
• 全文引文格式:邵继中, 郭文娟, 李坤洋, 等. “碳平衡、碳循环”下国外城乡融合典型案例分析及中国经验模式探讨[J].园林,2023,40(08):04-12.
•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下,以“碳平衡、碳循环”为目标的城乡融合发展已然成为实现高质量城乡融合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探索。以中国城乡融合类型与“碳平衡、碳循环”的关系探析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国外城乡融合典型案例,结合国内实践经验和新时代现代化发展要求,总结出适用于城市化地区的低碳单元集约布局模式、适用于农产品主产区的绿色高效产废循环模式和适用于生态功能区的蓝绿协同生态增汇模式等三种“碳平衡、碳循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以期为“双碳”目标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 关键词:碳平衡;碳循环;城乡融合;国际经验;发展模式
城乡融合过程中多元要素流动及多系统间交互能够显著改变城乡的碳“源”“汇”格局,从而对区域碳流动形成长期有效的影响[1]。国际上已开始探索如何利用城乡融合手段实现“碳平衡、碳循环”目标,并制定实施了多项针对性低碳发展战略。
目前国内的研究和实践缺乏对于融合过程中“碳平衡、碳循环”的机理探析,以城乡融合为途径的低碳发展模式尚未形成体系。本研究旨在剖析国际城乡融合典型案例,总结实践经验,提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新要求的“碳平衡、碳循环”下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
1 城乡系统“碳平衡、碳循环”理论内涵
参考赵荣钦[2]等对城市系统碳循环的分类,本文的城乡系统碳循环是指由于自然、人工导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碳在大气圈、水圈、土壤、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中以不同碳储量形式存在并通过水平和垂直碳通量发生转化和流通,产生源和汇的过程(表1)。碳平衡指城乡区域内碳吸收与碳排放中和达到的平衡状态。
表1城乡系统碳循环的构成
2 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2.1 美国:自上而下的全民参与式减碳增汇探索
美国采用城乡联动机制完善乡村绿色配套设施与高便捷性的公交系统,搭建“区域—城市—社区/乡村—家庭—个人”的低碳实施政策鼓励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减碳、低碳行动,并针对因城市扩张导致的固碳能力减弱问题,建立绿图战略加以应对,从多学科角度提出策略。
2.2 欧洲:“城乡等值化”理念下的低碳社区营造与乡村激活
英国以低碳社区为基础,围绕全覆盖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构建、可持续建筑、公共出行引导和高质量绿色开放空间网络建设等达到减排增汇,并以点到面形成区域中心辐射式的带动作用[3-4]。
德国贯彻“城乡等值化”理念,强调二者的有机整体性[5],在资金投入和基建方面平衡城乡差距,主张三生空间的分离及其与相应配套在城乡中的均衡布局。在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中,明确基本保护原则,以乡村风貌按需打造、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等方式保障城乡融合中的碳库稳定。
2.3 日本:“碳”法律法规建设的完善
日本主要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城市结构三个方面实现低碳转型,并依托城乡建设各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限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规范引导行为方式,减少城乡系统碳输出,保证重要碳固存空间,促进区域低碳发展。
3 城乡融合实践与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的新要求
国内已开展的实践局限于部分城乡融合水平较高的区域,且尚未形成适合中国城乡融合特征的发展体系。面向国内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新形势要求“碳平衡、碳循环”下的城乡融合探索需立足城乡融合发展特征分区域、分阶段展开。
本文基于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6]等三个中国城乡融合区域类型,分别探讨其与“碳平衡、碳循环”的关系。
4 “碳平衡、碳循环”下中国经验模式探讨
4.1 中国城乡融合类型及其与“碳平衡、碳循环”的关系探讨
城市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城镇化的较高阶段,可通过修复保有城乡自然碳库和提升人工碳库,提高城乡交通运输、建筑建造、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碳通量的效率来实现区域“碳平衡”,推动“碳循环”(图1)。
图1 城市化地区 “碳平衡、碳循环”实现途径
大多数农产品主产区仍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可通过优化农业发展之外的城乡自然碳库和人工碳库,提高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造等过程碳通量的效率来实现区域“碳平衡、碳循环”(图2)。
图2 农产品主产区“碳平衡、碳循环”实现途径
生态功能区承载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有望通过保有储备丰富的城乡自然碳库,提高城乡交通运输和社区建造等过程碳通量的效率来实现区域“碳平衡、碳循环”(图3)。
图3 生态功能区 “碳平衡、碳循环”实现途径
4.2 未来发展模式探讨
4.2.1 城市化地区:低碳单元集约布局模式
集约布局模式通过以绿色建筑技术全覆盖、紧凑多孔布局的低碳品质空间为网格单元,以绿色出行导向的交通为网格线编织城乡空间来实现,同时公开透明化碳排碳汇数据,对城乡的居民生活、生产活动进行监测管控,引导低碳行为(图4)。
图4 低碳单元集约布局模式
4.2.2 农产品主产区:绿色高效产废循环模式
产废循环模式通过农业主导城乡产业结构、绿色产业比重提高和绿色高效的产废循环体系来实现,同时建立多方位全过程的云端碳数据监测平台,限制产业的生产排放行为,形成低碳态势良好的产业模式(图5)。
图5 绿色高效产废循环模式
4.2.3 生态功能区:蓝绿协同生态增汇模式
生态增汇模式主要通过提升城乡蓝绿空间固碳效益,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品质和新建生活单元的低影响、低碳化开发来实现。优化植被类型、优先选择乡土植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被群落的固碳效益(图6)。
图6 蓝绿协同生态增汇模式
5 结语
三种模式具有一定共性,但由于城乡基底与发展定位差异,其实施路径的主次关系不同,需面临的问题挑战不同。城市化地区需基于城乡交错空间的评估分级和综合分析提出针对性优化更新方案;农产品主产区需以农业现代化为动力,平衡基本农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生态功能区实践需进行“碳规”比对和远期预测,尽可能避免城乡区域中三生空间的较大布局调整。
参考文献
[1] 闫凤英. “碳中和”与城乡规划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1, 36(06): 4.
[2] 赵荣钦, 黄贤金. 城市系统碳循环: 特征、机理与理论框架[J]. 生态学报, 2013, 33(02): 358-366.
[3] Mayor of London. The London Plan 2021[EB/OL]. (2021-03-02). https://www.london.gov.uk/sites/default/files/the_london_plan_2021.pdf
[4] ESPON.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urban areas[R/OL].(2020-05-13)[2020-09-02]. http://www.espon.eu/green-infrastructureurban-cereas
[5] LIU Y S, LU S S, CHEN Y F.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Urban-rural Equalized Development Patterns in China and Its Driving Factor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3, 32(23): 320-330.
[6] 李雯骐, 张立, 张尚武. 中国城乡融合研究的议题、评述及展望[J]. 城市规划学刊, 2022, 272(06): 36-43.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下载并阅读完整版文章
编辑校对丨王丽娜 微信排版丨戴嘉旻 文章审核丨钱秀苇 戴嘉旻
往期推荐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3.07)丨城市绿地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3.07)丨城市绿地大数据应用与数字化管理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7)丨上海市单位附属绿地空间特征与开放共享适宜性分析研究《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7)丨基于多源数据的郊野公园鸟类潜在生境与人类游憩空间的协同关系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7)丨城市公园数字化管治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7)丨基于手机信令和POI大数据的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日夜游憩活跃度研究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3.06)丨感知健康景观《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3.06)丨景观感受与健康影响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6)丨绿色暴露对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影响研究述评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6)丨城市蓝绿空间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评述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6)丨自然接触健康效益的主客观测量指标荟萃分析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6)丨情绪引导的城市公园视听品质优化设计研究——以成都环城生态区为例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6)丨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感知评价体系构建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6)丨基于视嗅感知的校园绿地恢复性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6)丨基于VR技术的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景观偏好与复愈作用的关系研究
《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3.06)丨自然保护地分区控制线划定及管控方法研究——以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为例
《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3.06)丨基于生态评价的威海市自然保护地保护空缺识别与优化
《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3.06)丨城市动物园景观设计新趋势与实践探索
《园林》学刊
定位:风景园林领域高质量学术刊物
定向: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定标:服务学科学者、支撑行业发展
投稿网址:https://www.gardenmagazine.cn
联系电话:021-54353667(编辑)/54352749(发行)
扫码或长按关注↓↓↓